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增加好人緣招貴人佛母準提王咒(唱誦版)----隆海法師




修持準提菩薩法門觀想準提菩薩及精進持咒會有佛菩薩的加持力及非常好的人際關係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神咒-----隆海法師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出自觀世音菩薩所說「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并序」,持誦此咒,能得佛的智慧、妙法,瞭解佛法的道理。在臨終之際能親見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率眾及接,投往極樂世界。

安眠凊靜咒----隆海法師(Rong Hai Master)




安眠清靜咒可以改善睡眠品質及長期壓力而造成的憂鬱或躁鬱每天專心持誦20分鐘,配合觀想清涼明月,效果非常顯著。

禪宗始祖達摩祖師心咒---隆海法師親傳



普門品 ~ 讀誦‧字幕‧完整版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七佛滅罪真言



七佛滅罪真言: 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訶
每天唸七佛滅罪真言108遍(約35分鐘)可消除累世業障,事業順心,修行圓滿.

金剛經四句偈法語----隆海法師精心自創佛曲


佛學小常識------- 幢、幡、蓋





幢、幡、蓋
文/見羲法師


  夏安居報恩藥師法會期間,五樓大禪堂四周懸掛著眾多的幡與蓋,令壇場莊嚴無比。幢、幡、蓋這三種法器,令人第一個聯想到的便是諸佛菩薩及天人,事實也是如此,這三者通常被列為佛菩薩的持物及供養具,也就是一般用以莊嚴道場及佛像的陳設供物,以下介紹其內含意義及典故。

一、 幢與幡

  梵語dhvaja,音譯為「馱縛若」,名為幢。另外,梵語Ketu,音譯「計都」,稱為幡(或旛)。幢與幡兩者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差別,皆為旌旗之屬,但若以形狀來區分,通常圓桶狀者稱為「幢」,長片者為「幡」。

  《大日經疏》云:「幢但以種種雜綵標幟莊嚴,計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號,如兵家畫作龜龍鳥獸等種種類形,以為三軍節度。」由此可見,幢與幡兩者形態大小略同,惟特別強調幡與軍旗之關聯,如王或將軍於旗上加種種動物印記;佛菩薩所用者,即附以印有表諸佛菩薩之垂飾。

  另外,依日本高田修所譯之巴利語《本生經》所載,幢幡均為軍旗,謂王、將軍以軍旗之幢,統軍向敵,而在佛教中則象徵佛陀以智慧之幢,抵禦一切煩惱魔軍。故「幢」象徵摧破煩惱之義,且為莊嚴具,用以讚歎諸佛菩薩或莊嚴道場之用。《法華經》卷五云:「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幡。」即是以相表法之例。

  就形態、材質而分,頂端上安如意寶珠者,則稱寶幢、如意幢、摩尼幢;而密教中以灌頂三昧耶戒場所用之幡,亦稱作幢,為竿柱高高突出之旗。此外,上刻有經文的八角形之石柱,稱經幢,盛行於中唐至五代遼金時期,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現仍存於河北省及河南省等處。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佛塔)中……於幢等上,或見或與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幢等上塵落在身上,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外,造幡有降魔、延壽、植福種種功德。如《撰集百緣經》卷七之「布施佛幡緣」中提到,過去毗婆尸佛世時,波多迦比丘為佛造長幡,以此因緣,得於九十一劫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於天上、人中受生,常有幡蓋覆蔭其上,受天之福樂。《灌頂經》中則云,造幡獲福,離八難之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造五色神幡,並燃燈不熄,能脫離病苦,延續壽命。

  歸納起來,幢與幡有五種象徵意義:供養諸佛尊天菩薩之用、降魔、初期佛教教團的記號、象徵諸尊威德、以之供養可證菩提及獲功德。《華嚴經.十回向品》中可明見之:「菩薩摩訶薩淨心信解,以如是等無量幢幡,或施現在一切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施法寶,或施僧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建高顯幢,然智慧燈普照世間;願一切眾生立堅固幢,悉能摧殄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具足無量寶莊嚴幢,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

二、 蓋

  蓋,梵語chattra,巴利語chatta,乃遮日防雨之傘,又稱傘蓋、笠蓋、寶蓋、圓蓋、花蓋。

  相傳我國古代神話中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如花狀之物出現於黃帝頭頂上,故後世帝王所用之傘,別稱華蓋。又密教修法中,用於灌頂之傘蓋,亦有於上懸佩花鬘之作法。佛教建築中,如經幢、石塔之頂上,有雕刻精細如傘狀之蓋,稱華蓋,又稱寶蓋。

  《法華玄贊》曰:「西域暑熱,人多持蓋,以花飾之,名為華蓋。」印度位處熱帶,彼國人日間在屋外時,多以蓋遮日。蓋,依形狀可分二種,一般多見柄附於內部中央者,亦有柄附於外面上部之懸蓋,稱天蓋。後世作圓筒形絲帛製品,高懸於佛座或高座之上,而成為佛殿之莊嚴具。

  《法苑珠林》卷二十五記載了一則關於幡蓋的公案,釋迦牟尼佛五百弟子中有兩個須菩提,其中一位出身於王室,名叫天須菩提,另一位出身於長者家,即解空第一的長老須菩提。天須菩提,過去五百世中常生天上,於如來出世時,下生人間王室貴族,衣食自然從無匱乏,佛觀其因緣成熟,便度出家。然而,天須菩提出家後,非常不習慣僧團中的蔽衣粗食、生草床蓐等粗陋從簡的生活環境,於是心生退悔,急欲向佛告退還家。

  這一天,佛受波斯匿王之請正好不在精舍,只留阿難尊者,天須菩提便向阿難訴苦。阿難得知,勸其再留住一天,並答應天須菩提,會將他的住處重新裝飾一番。於是,阿難慈悲地將自己過去在王家中的種種莊嚴座具、幡蓋等,以香塗、花飾重新打理一番,天須菩提便歡喜地留了下來。由於這樣的因緣,天須菩提身心安定,於當天夜裡靜坐入定思惟四諦,證得阿羅漢果,得六神通,快意自在。佛得知此事後,告訴阿難:「有兩種衣,一者可親,一者不可親。假使臥具、衣服可令增益得道,親近使用就無妨礙;若是因此而損害道心,就不宜親近使用。因此,萬法本身沒有過咎,只因眾生的根機不同,才顯出差異啊!」

  「幢、幡、蓋」三者所象徵的意義是相當殊勝的,正猶如佛法以戒、定、慧來嚴飾行者的身和心,調伏我們粗陋的惡習,以此自行,復能利他,並莊嚴了菩提之道,最後真正達到萬德齊備、依正莊嚴的無上佛果,照見本具清淨法身的常寂光淨土。


  


--------------------------------------------------------------------------------
單元首頁

佛學小常識-----結夏安居,梵唄,袈裟




何謂「夏安居」?

「安居」又稱「夏安居」,其意即在季農曆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此三個月中,出家眾結界安居,非為父母師長及三寶事,不得出界,稱為「三月結夏,九旬安居」,以致力修行、專心辦道。

結夏安居的由來

在佛陀時代,印度的夏季雨季長達三個月之久,一切僧眾或在山間修習禪定,或在樹下經行,衣缽因此常為雨水所流失;另外在夏季期間,地上的蟲蟻常出來爬行覓食,僧眾們沿路托缽乞食不免踩傷蟲蟻及草樹的新芽。所以佛陀基於慈悲,遂制定了夏季三個月,出家眾不出外托缽,而在界內精進用功,是為夏安居。

梵唄的意義及起源


梵唄是佛門中讚詠歌頌佛德的音聲。廣義而言,從一心至誠的唱頌到歡喜虔敬的伎樂供養,皆屬梵唄的範疇。

梵唄有別於世間歌曲,如《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徹。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微妙清淨的梵音是從清淨心、慈悲心中所流露,所以其聲和雅、正直、清澈深滿、周遍遠聞。

中國的梵唄,相傳起源於三國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遊魚山,聽到空中梵音嘹繞,深受感動,於是摹仿其音節,撰文制音,寫為梵唄。至唐代,梵唄漸漸盛行於民間。

梵唄利人天


殊勝的梵唄又名「音聲佛事」,能夠感通萬物、利益人天,和世間上的絲竹、靡靡之音,大相逕庭。所以梵唄之聲,無論是誦者、聞者皆能獲大利益。

《南海寄歸內法傳》載:清淨的梵唄,能獲六種殊勝功德:
(1)能知佛德深遠 (2)體制文之次第 (3)令舌根清淨 (4)得胸臟開通 (5)處眾不惶(6)長命無病

《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 相傳昔時有僧諷誦《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天上的天神聞聲,長跪合掌恭敬諦聽,直待咒文誦完始起身離去。

《百緣經》中記載:在佛世時,舍衛城的人民見佛威儀寂靜、百福相好,心大歡喜即作伎樂供養佛陀,發願而去。佛陀微笑的告訴阿難:「這些人由於作諸伎樂供養佛陀的功德,在未來世一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往返受樂。」

因此,虔誠的唱誦諷詠,不僅清淨舌根、清淨口業,專注讚佛的恭敬心,更能令意業清淨、乃至一念相應頓捐凡情,所以清朝玉琳國師勉勵後學早晚課誦宜當恭敬慎重:「凡在報恩者,切莫以課誦出坡為虛應故事。須知無不是佛祖秘密法門,無不是佛祖之總持門,無不是佛祖之不傳心要,無不是佛祖之自利利人捷徑!」

梵唄比丘


《法華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賢愚經》記載:一次,波斯匿王率領百萬軍隊行經祇洹精舍時,耳際忽傳來一比丘陣陣悠揚悅耳的梵唄聲,頓時百萬軍眾象馬皆為梵音所攝,猶如入定般,駐足諦聽,不肯前進。直至梵音止,百萬軍隊才如夢初醒。波斯匿王即入精舍問佛因緣,佛告波斯匿王,此梵唄比丘,前世曾持鈴供養懸於迦葉佛塔,並發願來世得能見佛,度脫生死,得好音聲,令一切眾生莫不樂聞。以此因緣,故今生得值佛出家修行,得銅鈴般的殊妙音聲,復證阿羅漢果。

由此可知,梵唄意義深遠,功德更是不可思議!

三衣

經云:三衣為「菩提上首」,為佛弟子頂戴奉持,乃至於恭敬供養,福報無邊,道種綿延。

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三業持修,進趣菩提、證解脫道,非白衣居士所能披,故稱解脫服。

福田衣,是袈裟的德名,借田說法,譬喻持戒比丘,精進不懈,為人世福田,能令眾生廣植福,如世間的稻田能長稻禾,資養色身。故比丘所著割截衣,形如田相,稱之為福田衣。

而三衣為出家之服,應法而作,又稱法服。沙門之衣,是賢聖標誌,佛令諸僧尼,如法護持,非白衣所能披。此僧伽黎、鬱多羅僧、安陀會三衣,又稱三事納,即五條、七條、九條三種納。

五衣,印度叫安陀會,中國譯為作務衣,共有五條,每條一長一短,共有十隔。

七衣,印度叫鬱多羅僧,譯為入眾衣,共有七條,每條二長一短,割截製成。

大衣,印度叫僧伽黎,下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二長一短,中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上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長多短少,表示聖法逐漸增加,凡俗雜染,逐漸減少。因於三衣中,在五、七衣之上,故稱大衣。



五衣 七衣 九衣

袈裟五勝德


《悲華經》云:「釋迦如來昔為大悲菩薩時,曾於寶藏佛前,誓願於己成佛時,袈裟能成就五種功德:

一者,佛弟子雖犯種種邪見,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達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轉。

二者,天、龍、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則可於三乘解脫道上,得不退轉。

三者,若有鬼神、諸人,為饑渴、貧窮等所迫,得袈裟小塊乃至四分,即可飲食充足。

四者,若眾生共相衝突,起怨賊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

五者,若持有袈裟小塊,恭敬尊重,則一旦在兵陣,常得勝於他人。」

袈裟功德殊勝,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龍善神,悉予守護,使此安寧。佛曾告阿難:「過去諸佛著如是衣,得成佛道;未來諸佛亦當著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所劫,此是解脫服,福田之衣。若有眾生生起一念惡心,向三世諸佛、辟支、羅漢及著染衣人,獲罪無量。所以者何?壞色之衣,是聖賢標示,若能發心,敬染衣人,獲福無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得成佛道。」

供養法衣的功德


佛在世的時候,波羅奈國梵摩達王,有一個女兒,一生下來,身上就有一件袈裟。她的容貌長得非常莊嚴端正,世間少有,再加上天生一副好脾氣,所以取名為伽尸孫陀利。

隨著年齡的增長,孫陀利身上的衣,也跟著變大。有一天,她和隨從到鹿野宛遊戲,看見佛陀的相好光明,心裡非常的喜悅,於是走上前去,頂禮佛足。世尊為她說法,而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孫陀利接著請求佛陀成就她出家,佛就對她說:「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從此,孫陀利精進修習,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為諸天世人敬仰。

有些比丘知道了這件事,因而請示世尊,為什麼孫陀利有這樣因緣?佛陀就對大眾說:「過去加那加牟佛,常常帶領比丘們外出行化眾生,當時有一個國王的女兒,看到佛陀,心生喜悅,因此供佛齋僧,四事供養以後,又供養妙衣,因為這樣的功德,天上人間,生於尊榮豪貴之家,常有袈裟隨身而生。而這位王女,就是孫陀利比丘尼。」

缽者,梵語缽多羅,此云應量器,即應受天人供養,及應於各自食量而受施食之器物。而今略云缽,又作缽盂。

昔日外道縫葉為器,拱手受食,非是僧相福田之表,故佛制比丘,以缽受食,有異外道故。又佛聽比丘蓄二種缽,即瓦缽與鐵缽,唯佛獨用石缽。

缽乃恆沙諸佛標幟,正表止貪之法,非為廊廟用器,凡受持者,皆當謹心攝意,自持自重。

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
展開登聖地,奉持如來命。

,印度名為尼師壇,又稱尼師但那,漢言敷具坐具,隨坐衣。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

《戒壇圖經》云:「尼師壇如塔之有基也,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香之基也。」若出家行人,不受比丘(尼)大戒,則不得登尼師壇,亦難登聖者階位。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梵言喫棄羅,此作錫杖。佛曾告諸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聖人之標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

錫杖是比丘僧所執持的法器,永明延壽禪師曾經發願:
晝夜六時普為一切眾生,受持錫杖。
願振此錫聲,周遍法界,大作佛事,覺悟一切眾生,離苦解脫。
覺悟一切饑渴眾生,口中悉是甘露。
覺悟一切蟲獸,悉皆開道回避,皈命解脫!

本次傳戒大會之錫杖,以四諦十二因緣、大圓鏡智之形,巧喻佛法大小乘融合、悲智雙運無礙之理,意表諸法圓融、無縳無解之妙,遠合三世十方諸佛之無盡悲願,殊勝難議,莊嚴超倫。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讚歎地藏菩薩偈語與滅定罪真言




梵名乞叉底蘗沙「Ksitigarbha」。「地」具有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之意,而「藏」就代表深靜密慮之

意,所以「地藏」就是代表具有如大地般廣大悲心的菩薩。

當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說法時,曾付囑地藏菩薩,要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與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世界,留

住世間,教化六道眾生。以是之故,菩薩常現身天上、人間及地獄等處,救度眾生,自誓必定度盡六道眾生,方

乃成佛,誠如《地藏經》所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像極具特色。一般菩薩之造形多為頭戴寶冠、瓔珞裝飾、身披天衣的天人相,

而地藏菩薩則為光頭圓頂或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手持錫杖的出家相。由於地藏菩薩發願在無佛的五濁惡世

中,應化現身以濟度眾生,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是以顯現出家之僧相。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名的由來

地藏菩薩所以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因為從久遠以至今日,其悲心大願就是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度化眾

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反應了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

菩薩在過去生,就曾發此弘願。無量劫以前,有一佛土,其佛號「一切智成就佛」。一切智成就佛在未出家

以前,是一個小國的國王,地藏菩薩則是其鄰國的小國王。二王相交甚篤,一齊學佛,同以十善,利益子民。然

而附近其他國家的人民,心性倔強,多造惡業,不修善法。看到如此的景象,其中一王即發大願:「願我早成佛

道,普度群生。」另一國王則發願:「若不先度盡罪苦眾生,令得安樂以至菩提,自己絕對不先證佛果。」

不久,發願早成佛道的國王出了家,精進修行,速證佛果,號一切智成就如來。而發願度盡眾生方成佛道的

國王,直到今日,仍是難行能行,本其初衷,不辭艱辛地度化難調難伏的眾生,他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


悅地利女、光目女救母

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久遠以前,在覺華定自在如來的年代,地藏菩薩曾為婆羅門女。她的母親

名叫悅地利,不但不信因果,還修習邪門外道,顛倒是非,並造殺生業,所以死了之後立刻墮到地獄受大苦難

婆羅門女子非常孝順,不忍心見到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變賣了所有的家宅財產,買了許多香燭花果,到各

佛寺去布施供養。因為她至誠恭敬,一心稱念佛號,她的母親承孝女布施供養的功德力,故得以出離地獄的苦

難,升天享福。

另一記載,是在過去清淨蓮華目如來的年代,地藏菩薩也是一名孝女,名叫光目。她的母親生前貪吃小魚小

鱉。光目知道母親因為殺生的緣故,所以死後一定是的三途惡道的果報。有一次,藉供僧的因緣,光目懇請應供

的阿羅漢入定觀察,果然看到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光目發大誓願:「從今以後至百千萬億劫,所有地獄及諸惡

道的罪苦眾生,我都誓願救拔,直到他們盡皆成佛,然後我才成正等正覺。」由於光目廣大的願力,她的母親終

於得以脫離惡道,並於往後無數劫中皆出生於無憂國土,最後也將圓成佛果,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地藏菩薩的大願、孝心及深信因果、仰敬佛法等行持,實為修行學佛者所當倣效之楷模。


九華山道場因緣

相傳新羅國 (朝鮮) 僧人金喬覺為地藏菩薩的化身,於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故有言安徽九華山

為地藏菩薩說法的道場。

金喬覺,出生為新羅王族,相貌奇特,頂骨高聳,穎悟異常,後來剃髮出家為僧,法號地藏。地藏比丘出家

以後,即攜帶白犬善聽,航海來華,看到九華山狀如蓮花,峰巒俊秀,山川幽奇,便選擇了一個平坦的巖洞,潛

心修行。

有一天,地方士紳諸葛節與一班村老,登山賞景遊樂。不期然地遇到巖洞中閉目禪坐的地藏。地藏生活清

苦,僅以山中的白粉土充飢裹腹。諸葛節經詢問得知地藏原為新羅王子,遠來求法,深愧未盡地主之誼,於是發

心倡議為地藏建造禪寺。

當時九華山的土地多為閔讓和所擁有。閔公素信佛教,樂善好施,得知捐地建寺一事,即對地藏說言:「九

子山頭的土地,隨您取用。」地藏卻說:「只要一袈裟的土地就足夠了。」說完,即將一領袈裟擲向空中,袈裟

一展,遍覆九華群山。閔公見到這般景象,甚為歡喜,不但捐地建寺,而且還遣公子隨地藏出家修行。之後,閔

公亦拜其子為師,出家為僧。

地藏住錫九華,弘宗演教。於九十九歲之際,跏趺圓寂,肉身置於石函中,三年不壞,顏貌如生。後人迎其

肉身入神光寶塔,一路上只聽到骨節動搖如金鎖撼鳴的聲音,誠如經中所記載的:「菩薩骨鎖,百骸鳴矣。」後

人禮拜地藏肉身的功德,也如經中所示,不可思議。由此,世人認地藏比丘為地藏菩薩之應化無疑,廣塑雕像頂

禮膜拜。

大佛頂首楞嚴咒心




楞嚴經云:「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末世眾生,有能自誦,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所有惡咒,皆不能著。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一切罪障,猶湯消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淨土。又持誦此咒,或佩帶身上,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命得長命,求果報圓滿,速得圓滿。亦能保護諸修行者入三摩地,更無魔怨來中相惱害。」印明錄云:「覺隨上人言,每日但誦此咒二十一遍。保證延壽二十一年。」

般若波羅蜜心經




心經四種解釋




《一解》

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 → 六百萬字(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濃縮。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人) (修行) (法) (見性) (解脫)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解說性相) (性相不離) (性相無二)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解說實相) (一切法畢竟空) (空無分別對待)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實無五蘊)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實無十二處) (實無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實無緣覺十二因緣) (實無聲聞四聖諦)

無智 亦無得
(實無般若波羅蜜) (實無得一切果位,聲聞、緣覺、菩薩、佛)

以無所得故。
(一切法畢竟空)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切菩薩皆因般若波羅蜜多法) (而究竟解脫)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也皆因般若波羅蜜多法) (證得無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讚歎般若波羅蜜多法)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上為理入,此為事入。權巧方便而設施此咒。)




《二解》

學佛之人,當修「般若」智慧,方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這是一部教導行者,離相破妄,悟得真心的經典。

如《金剛經》所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道理一樣。不要只看外在的經文,而要觀照內在的心經,才

能識得此經之真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者,應時時如實觀照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日久行深,必能如菩薩一樣,達到自在解脫。

由於工夫下得深,而「照住」得定,以達到「照見」本性,明瞭五蘊心色二法,幻化不實,皆是空無自性的假

相,故《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明白這樣的真理,就不再起妄想、執著,故能度脫一切苦厄,而大自在。

舍利子!

行者,莫以為照見五蘊皆空,就掉入斷滅空,《金剛經》言:「於法不說斷滅相。」此是真空生妙有,妙有不礙

此真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一切現象作用,不離開本體,因有性空的理體,故能產生緣起的妙有,故六祖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然性空的理體,也藉緣起的妙有,方能顯現,故六祖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緣起的現象,當體即空,故六祖言:「一切即一。」空含一切山河大地,心包太虛,故六祖言:「一即一切。」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亦因緣所生法,故我說即是空,只是假名「五蘊」。若能明白「色」、「空」的真義,則不落空有

二邊,即能契入中道實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法華經》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言:「諸法空相。」所以諸法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故六

祖言:「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其「相」,本無垢淨,故復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其「用」,本無增

減,故又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六祖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大假合,五蘊本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而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為十八界,皆是五蘊的延伸,既然五蘊本空,故十八界體性亦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乘人,我執已破,法執尚存。故緣覺乘,不可執所悟之十二因緣,其法本空。

無苦、集、滅、道。

聲聞乘,也不可執所悟之四聖諦,其法亦空。

故《金剛經》云:「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二乘人不執,方能超凡入

聖,故須菩提云:「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

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智亦無得。

菩薩乘,仍不可執所行之六度,不可取所證之佛果。故《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即非菩薩。」菩薩已離諸相,方名菩薩,故復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智」,為六度;此「得」,為佛果。菩薩乘,依六度而行,但不可執法相,故《金剛經》云:「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亦不取所證之果,故復云:「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是如此,佛當初又何必說三乘法呢?《法華經》言:「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

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是眾生深著五欲,邪見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為

求聲聞者,說四聖諦;求緣覺者,說十二因緣;求菩薩者,說六波羅蜜。

但佛最終的用意為何?《法華經》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事是什麼呢?又言: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何謂「佛之知見」?六祖解釋:「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更勸大眾「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

見。」

又如何「開佛知見」?六祖再言:「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

知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無所得」,才「有所悟」。《金剛經》云:「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空有無住,方可入佛知見。

悟「諸法空相」的大菩薩,是依般若智慧,而得自在。已無能礙的心,所礙的境,能所雙亡,心境皆泯,而究竟

解脫之人。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但菩薩如此,就連三世諸佛,都是依照般若妙法而修成佛果,證得究竟圓滿智慧的覺者。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故知般若之法,妙用無窮,故六祖言:「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般若神奇妙用,可轉煩惱為

菩提;般若大開光明,可化無明為覺悟;般若無上至尊,可為諸佛之師;般若無法可比,無法可喻。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若能依此行深,必可照見五蘊皆空,故能除一切苦厄。如是因,如是果,這是真實不虛之事。

但非每人都有這樣的根性,故觀自在菩薩慈悲,為末法的眾生演說一種「般若波羅蜜多咒」,如能真信去受持,

直到一心不亂,亦可得解脫。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去吧!快去吧!到達解脫的彼岸,不要留戀此五濁惡世。快去彼岸跟清淨僧眾們在一起修行,到達彼岸就可不退

轉,故很快都能成佛啊。




《三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們為何不能瞭解自己的心?為什麼時時不能自在?要怎來修行用功,才能親見身心的真相?若無法明白,則我們永遠會被此身、心、世界所影響、所牽制、所束縛,而不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原來身體及一切現象,是不能離開空性的;因為有空的作用,所以身體才可以生長活動,言語表情,萬物方可欣欣向榮,百花齊放。所以,我們的身體及世界的萬有,其本來就是空體所產生的一切現象,連我們心的感受、想法、意志行為、思想觀念、意識型態,也都是如此。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但我們的生命如此,原來宇宙、人生的真相,皆是空的展現:空之性體,本是如此,豈有生滅可滅;空之現象,本來無相,豈有垢淨可染;空之作用,聖凡一樣,豈有增減可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當我們體悟到空的真理時,已經不再被身心所束縛,外面的世界所迷惑,亦不會害怕生老病死,和被煩惱所困擾,一切的痛苦自然止息;也沒有什麼妄想,認為自己開悟或是得到什麼智慧,或有什麼境界。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但我們如此,一切的覺者也因空的平等智慧,而心無絲毫的罣礙及恐怖,因為他們已明白真相,故遠離以往所有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而獲得究竟解脫自在了。不論過去的成就者、現在的成就者、未來的成就者,也因此空的平等智慧,而完成圓滿的生命,展現出高尚的情操,以及無私的犧牲及奉獻。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因此,空的大智慧,實在不可思議!誰能領悟,則當下除卻一切苦難。此智慧人人皆有,等待我們每個人去學習、思惟、實踐,只要不放棄,終有悟道的時候。




《四解》

觀自在菩薩,

偈頌:修行本自在,用心觀其性;識心得見性,自覺當覺他。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偈頌:智者當心行,日久功夫深;心若無所住,其意自清淨。

照見五蘊皆空,

偈頌:時時常觀照,自見本性空;五蘊皆不實,身心因緣起。

度一切苦厄。

偈頌:若悟本無我,當下度苦厄;無人來解脫,無法能束縛。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偈頌:色身從法身,法身展色身;緣起因性空,性空可緣起。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偈頌:二身原一身,性相本一如;迷人執空有,悟者遣兩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偈頌:色法且如是,心法亦不離;一假一切假,一真一切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偈頌:有為無為法,一切畢竟空;若無自性空,何能生萬法。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偈頌:空性無生滅,其相無垢淨;在聖亦不增,在凡亦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偈頌:身心本空寂,根塵識亦是;遇緣隨照用,善觀諸法相。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偈頌:無明本來無,迷人自無明;生死本無生,愚人自生死。

無苦集滅道。

偈頌:無因不得果,無苦不須滅;心若無生滅,常樂自我淨。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偈頌:於相無所住,能生般若智;於果無所得,自證菩提道。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偈頌:菩薩離諸相,常行無住行;心無罣礙故,自在乃解脫。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偈頌:三世十方佛,法界一切眾;一念心覺悟,菩提果自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偈頌:般若自性起,真實不虛假;心量不思議,此咒無能比。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偈頌:若依此心經,速能到彼岸;自悟自修行,自證無上道。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讚歎普賢菩薩及八字真言




《行願品》是普賢菩薩為了要引導煩惱眾生脫離苦海,希望修行的結果,能夠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發一個極大極大的願心,把自己做一個榜樣給眾生看,算是普賢菩薩自己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發這種大願心的。使聽到的人想:普賢菩薩已經是修到登地大菩薩的地位了,還在求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們孽重的凡夫,怎麼可以不修學佛法,願心往生極樂世界

施食------變食真言(21遍)及甘露水真言(7遍)





觀想食物和水或準備食物持誦變食咒及甘露水真言迴向法界眾生可以消除業障也可以增加福報
真言就是咒語的意思。一般供養的物品是人道使用的,諸佛菩薩和六道群靈用不到,所以要藉由變食真言的加持力,變成可利益六道群靈的供品。
佛典記載三惡道的眾生,看到水就好像看到膿血一樣。透過甘露真言的加持,讓這些像膿血的水,變成清淨甘露;飲後身得清涼,心無貪瞋癡,一切惡道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大吉祥天女神咒





吉祥天女咒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此咒出自於《金光明經》。這是善天女說的咒語。善天女也叫大吉祥天女。念誦此咒語,可以使修行者克服經濟上的困難,並能早成正果

大吉祥天女咒功德簡介:

此咒的功德,使唸佛懺悔,發願回向的人,不會分散道心,早日修成,金光明三昧,破“煩惱障”、“業障”和“報障”速登菩提。

下面功德介紹摘錄于《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安樂世界。爾時觀自在菩薩。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大吉祥天女菩薩摩訶薩。亦往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欲利益薄福貧窮諸有情故。見吉祥天女。告觀自在菩薩言。若有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及彼一切有情之類。知此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受持讀誦修習供養為他宣說。能除一切貧窮業障。獲得豐饒財寶富貴。……佛言汝當善聽。今為汝說所謂“吉慶”、“吉祥”、“蓮華”、“嚴飾”、“具財”、“白色”、“大名稱”、“大光曜”、“施食者”、“施飲者”、“寶光”、“大吉”是十二名號。汝當受持。……此大吉祥陀羅尼及十二名號。能除貧窮一切不祥。所有願求。皆得圓滿。若能晝夜三時讀誦此經。每時三遍。或常受持不間。作饒益心隨力虔誠供養大吉祥天女菩薩。速獲一切財寶豐樂吉祥。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十二生肖屬羊及猴守護神中央毗盧遮那佛灌頂真言(大日如來佛)



中央毗盧遮那佛灌頂真言是消除業障及超渡亡者
大日如來(法身佛)又名「毗盧遮那」,梵文 Mahavairocana 。音譯: 摩訶毗盧遮那,「摩訶」義曰:「大」,「毗盧遮那」義曰:「日」。 故譯:大日。毗盧遮那者光明遍照之義。是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密宗稱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
佛陀有三種佛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盧舍那是報身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觀音菩薩心咒-------隆海法師



持誦觀音菩薩心咒可以與觀音菩薩相印,同時也可以消除業障,清淨自身,大轉法輪,轉心輪.

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灌頂真言----隆海法師教唱(快速記憶字幕)



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灌頂真言每日持誦108遍可以治療疾病與遠離災難與獲得藥師佛的加持.

十二生肖屬狗與豬的守護神阿彌陀佛心咒


十二生肖屬龍與蛇守護神---普賢菩薩心咒




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力實踐佛菩薩普渡眾生修持可以事事順心吉祥如意

十二生肖屬兔守護神----文殊菩薩心咒



持誦文殊菩薩心咒可以開智慧增強記憶力及考運,文殊菩薩智慧劍可以斬斷無明愚痴的情愛

十二生肖屬雞的守護神佛不動明王心咒



不動明王是如來佛的忿怒化身可以降伏阿修羅道的鬼神,十分靈驗可以幫助我們轉運
(雖然外表忿怒化身 ,但內在非常慈悲)

佛陀與我實證法語----- 隆海法師(隆海開悟講堂)


十二生肖屬馬的守護神佛-----大勢至菩薩心咒



大勢至菩薩是大乘佛教中,具足大力的代表。當大勢至菩薩行進時,十方世界一切大地皆會震動,所以他名為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共同侍於阿彌陀佛的兩側,就是有名的「西方三聖」。

大勢至菩薩心咒是修行或學習任何密法者,在這之前都需修行此心咒,以降服魔擾,護持修行者,免於雜念入侵,得以專於修習。 大勢至菩薩意智慧光具足很大的威力,除了可以降服諸魔外,並可消滅一切血、火刀兵所生的災難,一切所求,均能成願。 大勢至菩薩又名【金剛手菩薩】,是統轄一切金剛護法,協侍【阿彌陀佛】普渡眾生。凡是因犯大錯誤,而誤入岐途,或年少桀驁不馴,幼童不易教養,均可修此心咒為其除障。

八十八佛懺悔文( 二 )----隆海法師(Rong Hai Master)唱頌版超級感人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一)------隆海法師(Rong Hai Master)


安眠抗憂慮慈悲轉運------綠度母菩薩心咒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聖號


金剛經四句偈法語----隆海法師精心自創佛曲



金剛經是一部禪經也是能開悟之佛法,其中的是四句偈非常重要,
一切萬物緣起緣滅,我們要去證悟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句偈.

護法神改運咒-----隆海法師教唱



千手千眼大悲心觀音菩薩聖號佛曲欣賞----隆海法師(超級感人)



七佛滅罪真言 ------隆海法師清唱


事業順心開運咒消災吉祥神咒




消災吉祥咒是出自於「佛說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
陀羅尼經」的,以下筆者就節錄部份之經文供讀者們參考。

「爾時釋迦牟尼佛。住淨居天宮。告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
八部遊空大天九執七曜十二宮神二十八星日月諸宿。我昔於過去娑羅樹王
佛所。受此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法。於未來世
中若有國界。日月五星羅侯計都慧孛妖怪惡星。照臨所屬本命宮宿及諸星
位。或臨帝座於國於家并分野處。陵逼之時或進或入作諸災難者。應於清
淨處置立道場。志心持是陀羅尼經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若一日二日乃
至七日。依法修治壇場受持讀誦。一切災難自然消滅不能為害‧‧‧。」

「佛言若國界分野及男子女人。被諸天星辰所臨身形。但書寫此經志
心受持讀誦。常須護淨。此陀羅尼一切如來同共宣說。能成就八萬種大吉
祥事。復能滅除八萬種大不吉祥事。若有國王大臣及諸眷屬一切庶民。或
被五星羅侯計都彗孛怪惡諸宿。陵逼帝座於國於家并分野處所屬宮宿。災
難競起。或土星侵陵或進或退。及宿世冤家欲相謀害。諸惡橫事口舌厭禱
咒詛符書以為災難。令諸眾生依法受持。一切災禍不能為害。變災為福皆
得吉祥。我說此真言不可思議功德無比。秘密受持勿妄宣傳。佛告大眾若
有國界不安災難起時。及男子女人災詳變禍。但請僧眾如法建立道場安置
佛像結界護持。香花燈燭隨分供養。令諸眾生獲福無量其災即除。」

十二生肖屬牛及虎的守護神---- 虛空藏菩薩心咒



每日持虛空藏菩薩咒108遍,可以增加智慧及考運而且也會增強記憶力

十二生肖屬鼠的守護神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